当前位置:首页 > 金属回收 > 正文

淡水河谷趁力拓案抢滩中国 黄金时间打广告(2)

中巴政府介入谈判?

淡水河谷趁力拓案抢滩中国 黄金时间打广告(2)  第1张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市场地位的上升逐渐影响淡水河谷的决策,并催生出了其大踏步的国际化扩张战略。如今,这家全球雇员超过6万人的巨型跨国公司,正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致力于巴西经济和外交政策综合研究的周志伟表示,就如淡水河谷的电视广告所言,它是中国和巴西经贸关系的桥梁,“虽然也是宣传口号,但确实说出了淡水河谷在中国和巴西的经贸中的重要角色。”中国是巴西靠前大贸易伙伴,而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主要是从巴西进口铁矿石等初级资源类产品。

今年5月份,巴西总统卢拉访问中国,双方签订了大量合作协议和文件,在巴西国内甚至有“卢拉就任以来较成功的一次对外访问”的评论。在这种背景下,淡水河谷作为中巴经贸关系的桥梁,在观察人士眼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北京梅塔科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许中波认为,在金砖四国中,只有中国和巴西可以实现真正的合作,双方是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如果能在铁矿石谈判上双方达成协议就是个双赢的结果。

当然,在铁矿石谈判的关键时刻,中巴双方政府是否能介入从而影响谈判结果,一切都是未知数。分析人士表示,政府介入有可能,但是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市场条件。

在长达1分钟的广告里,淡水河谷主要提到了在中国的采购和提供的就业机会。周志伟表示,从各方面的信息透露出,淡水河谷应该制定了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长期规划。力拓员工被捕事件后,巴西国内反应比较谨慎和低调,而从他个人看来,这也正中了淡水河谷的下怀,符合淡水河谷的利益。

周志伟表示,从各方面的信息透露出,淡水河谷应该制定了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长期规划。力拓员工被捕事件后,巴西国内反应比较谨慎和低调,而从他个人看来,这也正中了淡水河谷的下怀,符合淡水河谷的利益。

分析师曾节胜表示,淡水河谷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优势是矿山规模大,同时品质也是较好的,劣势则是中巴两国距离遥远导致海运费太高,从而导致铁矿石市场价格变化不规律,风险较大。

出于对中国市场需求增长的信心,淡水河谷也在想办法弥补自己在同澳矿竞争中的劣势。巴西到亚洲的航运线路比澳洲长3倍,于是淡水河谷正在着手建立自己的运输船队,减少物流成本。

2008年8月,淡水河谷与中国造船企业熔盛重工签署合同,建造12艘40万吨级巨型矿石运输船。整个订单将在2012年完成,交易金额为16亿美元,创下了世界造船史上单笔订单金额较大、吨位较大的两个纪录。

此外,淡水河谷在中国珠海合资建设的靠前家球团矿厂珠海裕嘉矿产品有限公司一期去年已经正式投产,后继动作中,淡水河谷还计划在中国再建5家球团矿厂,目前正在与中国钢厂进行谈判。

走近“淡水河谷”

淡水河谷在中国较早的译名是“多西河谷”,前身是1911年由美国人投资的伊塔比拉铁矿公司。1942年,时任巴西总统的瓦加斯决定将铁矿收归国有,成立了淡水河谷公司。其拥有巴西伊塔比拉矿山和卡拉雅斯矿区的开采权,铁矿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其主要矿产可维持开采近400年。到1997年,淡水河谷拥有65家所属或附属公司,一举成为世界较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和拉丁美洲较大的黄金生产厂家。

而在1995年上任的巴西总统卡多佐“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巴西国内的国有企业纷纷进行私有化。较终这股私有化浪潮在1997年波及淡水河谷,“随着淡水河谷的私有化,政府结束了一个时代,即国家作为企业家的时代”。

5年后的淡水河谷完成私有化进程,并在纽交所、圣保罗和马德里三地上市,其性质也变成了一家公私合营的巨型跨国公司。

研究人士周志伟指出,在淡水河谷的股东中,出现了日本三井物流的身影,这个现象值得中国企业关注和借鉴。日本也是铁矿石需求大国,正因为广泛投资世界主要矿产资源,日本对铁矿石价格的承受力才比中国更强。

2007年淡水河谷的市值达到1517亿美元。2008年,其收入总额达385亿美元,税前利润为157亿美元。亚洲是淡水河谷公司销售的主要市场,公司收入的40.9%来自亚洲市场,其中17.4%来自中国。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