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中转站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中转站对于维持城市环境卫生、保障市民健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重要的环卫基础设施,作为连接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和垃圾处理厂之间的枢纽。
垃圾中转站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中心城区、新城区,主要采用的是国内先进的垂直压缩技术,满足了垃圾减量化处理的需求。同时垃圾在压缩、转运过程中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有效杜绝了二次污染,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垃圾渗滤液是指来源于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还有堆积的准备用于焚烧的垃圾渗漏出的水分。
对于垃圾中转站来说,其出现的垃圾渗滤液需要进行及时、安全和可靠的处理,以实现生活垃圾高效、环保的处理等。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其设计结构合理,相配合使用的底部支撑组件和生化罐组件结构,能对生活垃圾中转站所产生的渗滤液进行高效的微生物新陈代谢生化处理,占用空间小、安全形高,实用性强。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由底部支撑组件,及与底部支撑组件相配合使用的生化罐组件组成;所述底部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及设置在底座上的圆形框架板,及设置在底座上且位于圆形框架板一侧的竖爬梯支撑架,及设置在底座且与竖爬梯支撑架、圆形框架板相配合使用的爬梯,及设置在爬梯上的护栏;所述生化罐组件,包括安装在圆形框架板上的罐体,及设置在罐体上的玻璃钢密封顶盖,及设置在罐体底部内壁的导孔布气头,及贯穿罐体且与导孔布气头连接的进气管,及设置在罐体上部外壁的若干个支进水管,及分别与若干个支进水管连接的主进水管。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主进水管上的若干个第一进水管,及分别与若干个第一进水管连接的电磁阀,及分别与电磁阀连接的若干个第二进水管。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且位于竖爬梯支撑架下方的药物混合箱,其中,药物混合箱通过输液泵与任意第二进水管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罐体上部外壁的检修平台,及设置在罐体上部外壁且与检修平台相配合使用的若干个固定支撑角钢。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主进水管设置为弯曲弧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相配合使用的底部支撑组件和生化罐组件结构,能对生活垃圾中转站所产生的渗滤液进行高效的微生物新陈代谢生化处理,占用空间小、安全形高,实用性强,同时便于组装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的主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的俯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的主进水管、第一进水管、电磁阀、第二进水管等进入罐体、导孔布气头、进气管等的主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的主进水管、第一进水管、电磁阀、第二进水管等进入罐体、导孔布气头、进气管等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由底部支撑组件,及与底部支撑组件相配合使用的生化罐组件组成;所述底部支撑组件,包括底座1,及设置在底座1上的圆形框架板3,及设置在底座1上且位于圆形框架板3一侧的竖爬梯支撑架2,及设置在底座1且与竖爬梯支撑架2、圆形框架板3相配合使用的爬梯4,及设置在爬梯4上的护栏5;所述生化罐组件,包括安装在圆形框架板3上的罐体6,及设置在罐体6上的玻璃钢密封顶盖7,及设置在罐体6底部内壁的导孔布气头14,及贯穿罐体6且与导孔布气头14连接的进气管11,及设置在罐体6上部外壁的若干个支进水管13,及分别与若干个支进水管13连接的主进水管12。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主进水管12上的若干个第一进水管15,及分别与若干个第一进水管15连接的电磁阀16,及分别与电磁阀16连接的若干个第二进水管17;及所述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底座1上且位于竖爬梯支撑架2下方的药物混合箱10,其中,药物混合箱10通过输液泵与任意第二进水管17连接;及所述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罐体6上部外壁的检修平台9,及设置在罐体6上部外壁且与检修平台9相配合使用的若干个固定支撑角钢8;及所述主进水管12设置为弯曲弧形结构,其中,主进水管12对称设置一组,且位于罐体6上部外壁。
本结构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收集的渗滤液通过主进水管、若干个第一进水管、电磁阀、若干个第二进水管等进入罐体,可依需通过药物混合箱对罐体完成加药过程(其中,加药泵、加药管图1中未标出),利用导孔布气头、进气管完成高效的进气作业(其中,进气泵图1中未标出),完成生化处理后,将处理后符合要求的渗滤液排出罐体(图1、图3或图4中罐体底部的出液口均未标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底部支撑组件,及与底部支撑组件相配合使用的生化罐组件组成;所述底部支撑组件,包括底座(1),及设置在底座(1)上的圆形框架板(3),及设置在底座(1)上且位于圆形框架板(3)一侧的竖爬梯支撑架(2),及设置在底座(1)且与竖爬梯支撑架(2)、圆形框架板(3)相配合使用的爬梯(4),及设置在爬梯(4)上的护栏(5);所述生化罐组件,包括安装在圆形框架板(3)上的罐体(6),及设置在罐体(6)上的玻璃钢密封顶盖(7),及设置在罐体(6)底部内壁的导孔布气头(14),及贯穿罐体(6)且与导孔布气头(14)连接的进气管(11),及设置在罐体(6)上部外壁的若干个支进水管(13),及分别与若干个支进水管(13)连接的主进水管(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主进水管(12)上的若干个第一进水管(15),及分别与若干个第一进水管(15)连接的电磁阀(16),及分别与电磁阀(16)连接的若干个第二进水管(1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底座(1)上且位于竖爬梯支撑架(2)下方的药物混合箱(10),其中,药物混合箱(10)通过输液泵与任意第二进水管(1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罐体(6)上部外壁的检修平台(9),及设置在罐体(6)上部外壁且与检修平台(9)相配合使用的若干个固定支撑角钢(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水管(12)设置为弯曲弧形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中转站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由底部支撑组件,及与底部支撑组件相配合使用的生化罐组件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污水的新型处理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相配合使用的底部支撑组件和生化罐组件结构,能对生活垃圾中转站所产生的渗滤液进行高效的微生物新陈代谢生化处理,占用空间小、安全形高,实用性强,同时便于组装与维护。
上一篇:浅谈钢筋混凝土裂缝及防治对策
下一篇:建设冷库需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